一级学科代码:070300

一、培养目标

硕士培养目标:

1.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国际学术前沿,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较全面地掌握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具备独立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单位承担教学、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

3. 身心健康,具有承担本学科各项工作的良好体魄和素养。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学科简介

化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相互转化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它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是包括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在内的其他科学分支的重要科学基础和生长点。随着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快速发展,化学将在材料科学、能源环境、绿色化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相关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国家安全、生命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湖南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学科诞生于20 世纪末,2003年获得“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04年开始招生,2018年“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动态调整为“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目前,化学、材料科学等2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普通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2003年)、省级示范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省部共建“农业资源应用化学特色优势实验室”(2009年)、湖南省光学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生物炭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018年)等教学、科研平台。2021年化学学科与作物学科联合成立“农用化学材料学科交叉联合实验室”,并获批筹建“国际农林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专业科技创新院”。

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1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湖南省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2人,湖南省杰青3人、优青1人,湖湘青年英才3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企业)1人,芙蓉学者(青年计划)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1人,3635人才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正高级职称教师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1人。师资队伍中45岁以下教师占比70%,拥有海外学习获工作经历教师占比40%,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非本单位的比例占90%。此外,学科还有兼职硕士生导师10人,包括国家杰青清华大学朱永法、东南大学吴宇平、中科院化学所郭玉国等。

学科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长,目前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1人。近五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获得霍英东教学基金会青年科学奖、中国环境学会和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各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湖南省自科基金31项,省重点研发项目4项,横向课题67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在J. Am. Chem. Soc.、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48篇,含中科院1区论文100余篇;技术成果申请专利60项,授权50项,转化成果5件,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200万元。

(二)研究方向

1.农业化学:

将化学与农业科学交叉融合,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土壤、作物、环境的影响。核心目标是通过化学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作物生长环境的调控、农药化肥的精准施放、土壤分析与修复、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农业类产品的分析与评估等。

2.环境化学:

研究农业生产中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有机废弃物等)在环境中的行为、归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核心目标是优化农业化学品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化学品如化肥、农药的迁移转化、残留降解,农业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抗生素等的生态效应,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化学在农业环境领域的绿色应用等。

3.能源化学: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面向农业领域专用设备如无人机、采收机械、耕种机械等的新能源需求,通过与材料学、能源科学、工程学、生物学、环境学等交叉,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能量获取、储存、转换及传输过程的规律,探索农业新能源新技术的实现途径。

4.理论与计算化学:

围绕上述三个方向中的化学基本问题,采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等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阐释原子、分子层面的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并模拟应用,为农业领域的化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三、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国际学术前沿;具有独立从事本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跟踪学科领域前沿知识,为学位论文的创造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对本学科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献身化学科学事业的职业理想。以理论创新及新技术、新方法研发为主,深刻理解与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本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应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批判的思维、勤奋的态度和强烈的事业心;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工业生产部门的教学科研或生产与管理工作。

2.学术道德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硕士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应具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学习方式获取新知识是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获取新知识包括检索、阅读、分析、理解各种专著、论文、资料、专利及网络资源等,并且能够加以鉴别有选择性的吸收新知识。硕士研究生获取新知识应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主动的进行学习,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熟悉化学领域中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其主要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哪些问题已有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什么争论,从而指导学习和论文工作,获得研究工作所需的背景知识。学会利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较为独立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从研究与开发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开展合适的可重复实验,并设计恰当的对照实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解决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研究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培养目标之一,必须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才能得到培养。包括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如何做文献综述、如何撰写学术和学位论文等。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包括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以及保持其正常运行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培养和锻炼,能够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管理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其中专业实践为必修环节,后三者任选其一。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应具有进行口头、书面和演示性交流技能,能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其学术专长。在项目可行性报告、科技论文撰写以及学术交流中能进行条理清楚、内容规范的报告和写作。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科学陈述和答辩,对他人工作进行正确评价和借鉴;具有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申请的能力。

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主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至少参加学院及以上的学术报告8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报告3次。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规范性要求

①论文结构符合湖南农业大学相关学位论文的要求,具体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或绪论、正文部分(研究工作部分)、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

②论文应包含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③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④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 和建议。

⑤论文应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⑥引用他人科研成果应明确指出,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即使在引用他人著述时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

⑦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⑧本学科硕士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论文写作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准确、图表规范、结论可信。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

2.质量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是一篇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化学方面做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能够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进行化学学科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化学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相关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应围绕3个主要研究方向进行选题,具体可涉及化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是基础性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论文选题应当新颖、论据充分,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总数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选题必须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含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后,才能正式开题。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对涉及的科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够对某方面有独立见解。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进展应接受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学位论文应能够体现硕士研究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学风。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含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方可进入答辩环节,以确保论文质量。

四、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以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充分履行立德树人职责,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其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培养环节和论文研究工作。指导教师应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学术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耕读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课程学习或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作结业或退学处理,不再保留学籍。

六、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课程学分要求

化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至少修满2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7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学科交叉课不少于1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包括文献综述1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

(二)课程目录及培养环节(见附录)

七、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

参照湘农化材发〔2025〕10号的相关要求。

(一)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创新成果应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紧密相关,可以以学术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科研奖励等多种形式呈现。

(二)学位点对符合学制要求的正常毕业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创新成果要求,需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 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含在线发表)学术期刊论文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①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作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作为第二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性论文1篇。

②以排名前四作者身份在《湖南农业大学学术期刊分级目录》三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③以排名前五作者身份在《湖南农业大学学术期刊分级目录》二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④以参与作者身份在《湖南农业大学学术期刊分级目录》一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2. 发明专利: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明专利与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研究生的贡献在其学位论文中有明确体现。

3. 科研奖励:获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导师排名在前,研究生署名在后,学生排名国家所有排名有效。省级一等奖排名前9;二等奖前6;三等奖前4。

(三)创新成果的内容、署名和其他要求

1. 研究生在读期间用于申请学位的创新成果必须与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

2. 创新成果原则上应为公开发表(含在线发表)、正式出版或已取得认定证书、成果编号等。

3. 用来申请学位的创新成果应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且创新成果第一署名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重大创新成果(含高水平学术论文)、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其他情况的,按相应规定执行。

4. 研究生取得特别优秀的业绩,在申请学位时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优秀业绩须经导师认可,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推荐,研究生院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可认定达到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

5. 本规定自 2025 级研究生开始执行,2025届及以后毕业的研究生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附录1

化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课程设置

本专业毕业学分要求

总学分要求

课程总学分

必修课学分

专业(含方向)选修课学分

学科交叉课

培养环节

30

24

13

10

1

6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3

公共

必修课

1620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2

36

1

考试


1620000002

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1

18

1

考试


2120000003

硕士生英语

English for Master’s Students

3

48

1

考试


专业

必修课

1320703101

高等仪器分析

Advanced Instrument Analysis

2

32

1

考查


1320703102

先进材料化学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

2

32

2

考查


1320703103

化学综合实验技能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kills of Chemistry

2

32

1

考查


1320703104

化学科技论文写作指导

Academic Writing Guidance for Chemistry

1

16

1

考查


11

专业

选修课

1320703201

化学应用案例分析

Chemical Case Analysis

1

16

12

考查


1320703202

化学与材料前沿讲座

Lecture on Frontiers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1

16

1

考查


1320703203

高等高分子化学

Advanced Polymer Chemistry

1

16

1

考查


方向

选修课

1320703204

计算材料化学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

2

32

2

考查

理论与计算化学

1320703205

化学与材料传输原理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Transport

1

16

1

考查

理论与计算化学

1320773206

能源化学

Energy Chemistry

1

16

2

考查

能源化学

1320703207

高等物理化学

Advanced Physical Chemistry

2

32

1

考查

能源化学

1320703208

高等分离分析

Advanced Separation Analysis

1

16

2

考查

环境化学

1320703209

高等有机化学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2

32

2

考查

环境化学

1320703210

化学研究进展

Frontiers of Chemistry

2

32

2

考查

农业化学

1320703211

智能传感与分析化学

Intelligent Sensing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1

16

2

考查

农业化学

素养课

0000000001

Academic Ethics and Research Integrity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0

为培养环节一部分,必修

学科

交叉课

1学分)

0230000401

茶文化

Tea Culture

1

16

1

考查


0230000402

果树文化与创新

Fruit Tree Culture and Innovation

1

16

1

考查


0330000401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1

16

1

考查


0530000401

动物行为、伦理与健康漫谈

Explorations in Animal Behavior, Ethics, and Health

1

16

1

考查


0730000401

植物的艺术世界

The Art World of Plants

1

16

1

考查


0930000401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autiful China

1

16

1

考查


1030000401

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

Food Nutrition and Human Health

1

16

1

考查


1130000401

机器人概论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

1

16

1

考查


1230000401

人工智能概论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

16

1

考查


1630000401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管理

Graduat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1

16

1

考查


1830000401

现代农业组织治理与乡村振兴

Modern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1

16

1

考查


2030000401

爱的艺术与亲密关系

The Art of Lov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1

16

1

考查


2130000401

农耕文化之旅

Journey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1

16

1

考查


2130000402

跨文化交际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

16

1

考查


2230000401

艺术鉴赏

Appreciation of Art

1

16

1

考查


2230000402

户外运动与自助旅行

Outdoor Sports and Self Guided Travel

1

16

1

考查


或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需要从其他跨一级学科学科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中任选一门。


补修课

B362L16500

Analytical ChemistryEngineering

分析化学(工科)


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报考被录取的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3-5门进行补修,其中方向必补修课程至少1门。中期考核前完成,不计入总学分。

B362L16000

Organic ChemistryEngineering

有机化学(工科)


B362L15100

Physical ChemistryEngineeringI

物理化学(工科)1


B362L14900

Inorganic Chemistry (Science) I

无机化学1(理科)


B362L15800

Instrumental Analysis (Science)

仪器分析(理科)


培养环节及要求

培养环节

要求

学分

考核时间

1.个人培养计划制定

课程计划

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审核后,在学校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

0

入学1个月

论文计划

包括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安排、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完成期限等。

2学期初

2.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硕士研究生应尽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并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广泛阅读化学学科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其中学术期刊论文应该在100 篇以上,国外文献要达 50% 以上。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 5 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 60%以上,同时须撰写2篇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由指导教师批阅,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交学院备查。

1

1-2学期

3.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首要关键环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并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写出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上报告。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在学院或化学学科规定的时间内重新开题。研究生在开题报告通过后,应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经指导教师进行学术规范教导后交学院备案。

1

2-3学期

4.学术活动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少参加学术报告8 次(其中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相关报告 1 次),公开作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应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

2

1-4学期

5.实践活动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2-3 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不包括以论文研究为目的的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管理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其中科研实践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实践活动。

1

1-4学期

6.中期考核

学业检查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后,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初次全面考核,是检查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及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状况、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学业检查主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培养环节、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检查。

1

4学期

论文进展检查

论文进展检查主要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位论文研究进度及学位论文撰写情况等进行考核。具体要求按《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执行。

5学期

7.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

参照湘农化材发〔202510号的相关要求。

本学科推荐书目、文献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备注

1

电化学测量方法

选读

2

材料化学进展

薛冬峰

必读

3

Biochar

Yong SikOk

选读

4

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

巴德

选读

5

固态电化学

杨勇

选读

6

电催化纳米材料

孙世刚

选读

7

Luminescent Materials

G. Blasse

选读

8

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李建宇

选读

9

锂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

义夫正树

必读

10

固体发光材料

孙家悦

选读

11

环境化学教程

刘兆荣

必读

12

固体物理简明教程

蒋平

选读

13

计算化学:从理论化学到分子模拟

陈敏伯

选读

14

《美国化学会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

选读

15

《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Wiley

选读

16

Science, Nature及相关子刊

Science, Nature

选读

17

功能材料,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

朱敏

选读

18

生态环境材料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聂祚仁、王志宏

选读

19

轻化工产品合成原理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辛忠

选读

20

March高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与结构(第七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

迈克尔.B.史密斯

选读

21

绿色化工技术与产品开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宋晓岚,詹益兴

选读

22

碳材料科学与工程;表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Michio Inagaki,Feiyu Kang

选读

23

小分子调控大分子结晶——理论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

辛忠

选读

24

精细化学品化学(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

王明慧

选读

25

合成材料添加剂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辛忠

选读

26

聚合物化学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年

保罗·约翰·弗洛里著,朱平平,何平笙译

选读

27

药物分子设计,科学出版社,2006年

郭宗儒

选读

28

天然产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

刘湘

选读

29

生物质能原理与技术:Ⅰ:Ⅰ,科学出版社,2017年

袁振宏

选读

30

化学基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