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驰麟教授应邀在我院作学术报告
2025年10月25日下午4点,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驰麟教授,应邀在第15教学楼530室开展了题为“氟化物和氟离子电池”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科技处及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联合主办,化材学院周喜新院长主持,学院多名师生代表积极参会,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当前锂离子电池仍主导储能市场,但正面临能量密度接近理论上限、锂资源储量有限及枝晶安全隐患等瓶颈,难以满足电动汽车长续航、电网大容量储能等未来需求。氟离子电池凭借突出优势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核心候选方向——其理论体积能量密度可达5000 Wh/L,是传统锂电池的数倍,且氟元素储量为锂的几十倍,兼具资源保障与成本优势。此外,非碱金属负极设计从根源上解决了枝晶生长问题,工作温度可覆盖室温至170 ℃,适配多场景应用需求。不过该技术始终受困于室温离子电导率低、电解质与电极界面不稳定、活性材料溶损等难题。
报告中,李池麟教授系统梳理了氟化物电池及氟离子电池的技术发展脉络与核心突破,他围绕氟基储能体系2010年以来的关键进展展开,从早期开框架氟化物正极、氟基固态电池概念提出,到近年原位氯掺杂氟系固态电解质室温电导率突破10-4 S/cm、高性能全固态氟离子软包电池实现可逆放电等突出性成果。
针对氟化物电池固固接触不良、正极钝化溶损等行业难题,李教授团队提出的“热熔-渗透-键合”正极制备策略、聚合增强型全固态电池结构、介孔AlF3骨架氟源补偿技术等原创方案,大幅提升了电池循环稳定性与能量密度,其中 Li-FeF₃固态软包电池可逆容量达500-600 mAh/g,正极能量密度突破1308 Wh/kg,为氟基电池产业化奠定基础。
报告尾声,师生围绕氟系电解质界面调控、氟离子电池易产生的危害以及解决措施等问题与李教授深入交流。此次报告不仅为湖南农业大学师生搭建了与顶尖学者对话的平台,更推动了氟基储能领域前沿知识的普及,为学院化学与材料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助力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